成都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综合历史记载和学术研究整理如下:
一、西周建都说(主流说法)
根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成都得名源于西周时期周太王迁都的历史事件:
-
历史事件依据
周太王姬昌率军从梁山(今陕西岐山)迁都至岐山,建立周朝。据传在此过程中,先建立了一个临时聚落(“一年成邑”),次年发展为正式城市(“二年成都”),因此得名“成都”。
-
文化寓意
该名称可能还蕴含“功成业就、长治久安”的寓意,与蜀王杜宇(望帝)后来以“成”为都城名(《蜀王本纪》)相呼应。
二、音译说
部分研究认为“成都”是中原人对古蜀语的音译:
-
古蜀语基础
古蜀人属氐羌后裔,其语言中“都”表示地区,“成”为自称(意为“高原人”)。
-
音译过程
随着中原与蜀地的交流,古蜀语逐渐被中原人接受并音译为“成都”,意为“蜀人聚居之地”。
三、神话传说说
少数文献提及《山海经》中的神话记载:
-
《山海经》关联
《山海经大荒北经》提到“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但此说法缺乏其他文献佐证,属于较为边缘的传说。
其他补充说明
-
历史延续性 :成都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其名称历经数千年演变,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关联。
-
文化象征 :成都还拥有“天府之国”“锦官城”等美称,但这些均非名称由来,而是对其富饶与历史的赞誉。
成都得名“成都”主要与西周建都历史事件相关,同时可能包含古蜀语音译的因素,神话传说则为其增添了文化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