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弥散障碍是肺泡与毛细血管间气体交换异常的表现,常见于肺部感染、间质性肺疾病、肺水肿等疾病,可导致缺氧和呼吸困难。其核心机制包括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或血液接触时间不足,需结合具体病因及时诊治。
-
肺部感染与炎症
肺炎、肺结核等感染性疾病会引发肺泡毛细血管膜炎症或纤维化,直接破坏气体交换结构,使氧气弥散效率下降。这类疾病通常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需通过抗感染治疗改善弥散功能。 -
间质性肺疾病
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等疾病会导致肺间质增厚或纤维化,显著增加气体弥散距离。患者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肺活检和弥散功能检查是诊断关键。 -
肺水肿与全身性疾病
心力衰竭、肾衰竭等引起的肺水肿,会使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肺泡间隔,导致膜厚度增加。此类患者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利尿剂缓解水肿。 -
结构性肺病变
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疾病因肺泡壁破坏或气道变形,减少有效交换面积。阻塞性肺气肿还可能合并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加重缺氧症状。 -
其他因素
胸廓畸形(如脊柱侧凸)限制肺部扩张,贫血降低血红蛋白携氧能力,均可能间接影响弥散功能。儿童呼吸衰竭或职业性肺病也需考虑。
若出现活动后气促、不明原因低血氧,建议尽早就医检查肺弥散功能。戒烟、避免粉尘暴露及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结缔组织病)对预防弥散障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