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滤泡萎缩可能是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的症状。这种药疹类型于1958年在国内首次被发现,临床较为罕见但病情严重。起病急骤,皮疹在2至3日内可遍布全身,初为鲜红或紫红色斑,有时起病时呈多形红斑样,之后增多扩大并融合成棕红色大片。
病因病理
变态反应
大多数药疹与此有关,其依据包括:
- 药物用量:几乎均发生在药理学允许的用量下。
- 潜伏期:有一定的潜伏期。
- 特异性:患者仅对某种或某类药物过敏,具有高度特异性。
- 复发性:对某种药物已经致敏者,再次使用相同药物,即使微量,也常导致药疹复发。
- 交叉过敏:应用与致敏药物结构相近的药物可出现交叉过敏。
- 皮试阳性:用致敏药物作皮试,可获阳性结果。
- 脱敏治疗:少数药物所致的以Ⅰ型反应为主的药疹可作短时间脱敏。
- 抗过敏治疗有效:抗过敏药物,特别是皮质类固醇治疗常见显效。
非变态反应及其他机制
- 毒性作用:多由于药物用量过大所致,如大剂量巴比妥类安眠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抑制。
- 药理作用:如抗组胺药物引起的嗜睡,皮质类固醇引起的欣快感。
- 光感作用:服用某些药物后,再受日光照射,可引起皮炎。
- 酶系统扰乱:如某些药物可通过干扰叶酸盐的吸收和代谢,引起口腔溃疡。
- 沉积作用:药物或其产物沉积于特殊组织中引起的反应,如重金属盐沉积于齿龈。
- 局部刺激作用:如阿司匹林可直接腐蚀胃粘膜,引起胃出血、胃溃疡。
- 菌群失调:长期或大量应用抗生素、皮质固醇或免疫抑制剂,可扰乱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
- 致畸、致癌作用:某些药物长期应用后可能有致畸、致癌作用。
影响因素
- 用药情况:包括滥用药物、错用药物等。
- 患者个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遗传因素等。
- 环境因素:如季节、气候、地域等。
总结
皮质滤泡萎缩作为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形药疹的症状,其发生与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等多种机制有关。在治疗上,应首先停用可疑药物,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抗过敏、抗炎等对症治疗措施。如果出现皮质滤泡萎缩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