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护理与监测
- 密切观察病情:监测体温、呼吸频率、血氧分压、血象及心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 卧床休息:避免劳累,保持环境安静,减少耗氧量。
-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合理补液,避免脱水或电解质紊乱。
二、对症治疗
- 发热处理:体温超过38.5℃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冰敷、乙醇擦浴),儿童禁用水杨酸类药物。
- 咳嗽管理:剧烈咳嗽者需镇咳,但需避免抑制排痰;痰液黏稠者可雾化吸入或使用祛痰药。
- 缺氧纠正:血氧不足时给予吸氧,严重者需机械通气支持。
三、药物治疗与物理治疗
- 抗感染治疗:若合并感染,根据病原体选择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头孢克肟)或抗病毒药物。
- 支气管扩张剂:如孟鲁司特、氨茶碱等,缓解气道痉挛。
- 呼吸训练:通过肺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改善呼吸肌功能。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 营养均衡:多摄入优质蛋白(鸡肉、鱼肉)、维生素(橙子、菠菜)及易消化食物,避免辛辣、油腻。
- 控制盐分摄入:减少水肿及心肺负担,忌食咸菜等高盐食品。
-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呼吸道损伤,需严格戒烟。
五、病因治疗与康复
-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干损伤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必要时手术干预。
- 呼吸肌疲劳:通过电刺激、针灸等促进肌肉恢复。
- 长期管理:慢性疾病(如哮喘、COPD)需规律用药并定期复查。
注意事项
- 避免诱因:减少接触过敏原、冷空气及刺激性气体。
- 心理支持:焦虑可能加重症状,需给予心理疏导。
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建议尽早就医完善检查(如肺功能、胸部CT),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