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尿是指24小时内尿液总量少于400ml,或者每小时尿量持续少于17ml(儿童则按照体重计算,一般指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少于0.5ml)。少尿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一、生理性原因
-
脱水
- 大量出汗: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剧烈运动后,身体会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例如,马拉松运动员在长时间跑步过程中,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充水分,就可能导致脱水,进而出现少尿的情况。
- 饮水不足:如果长时间没有喝水,如在沙漠中迷路或者因某些原因无法正常获取水分,身体内的水分摄入严重不足,肾脏为了维持体内水分平衡,会减少尿液的生成,从而导致少尿。
- 失水过多:呕吐、腹泻等情况会造成体液大量丢失。例如,急性胃肠炎患者频繁呕吐和腹泻,会导致体内水分快速流失,使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引起少尿。
-
睡眠因素
- 夜间睡眠时,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肾脏的血流量相对减少,同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使得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强,导致尿液生成减少,从而可能出现少尿的情况。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通常早晨起床后排尿量会恢复正常。
-
寒冷刺激
- 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交感神经兴奋,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这种应激状态下,身体的血液会优先供应重要脏器,肾脏的血液灌注量可能会相对减少。而且寒冷环境还会刺激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增强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导致尿液生成减少,出现少尿。
二、病理性原因
- 肾前性少尿
- 有效血容量减少:这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大出血、严重的脱水等。例如,在车祸造成大量失血后,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肾脏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就会导致少尿。心力衰竭患者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弱,也会出现有效血容量相对不足的情况,进而引起少尿。
- 肾血管疾病:肾动脉狭窄会影响肾脏的血液供应。比如,双侧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灌注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少尿。这种情况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尤其是老年人。
- 肾性少尿
- 肾小球疾病: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导致大量蛋白尿和血尿的肾小球滤过率也会受到影响。例如,链球菌感染后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炎症介质损伤肾小球基底膜,使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少,从而出现少尿。慢性肾小球肾炎发展到终末期肾病阶段,肾小球硬化比例增加,肾功能严重受损,也会导致少尿。
- 肾小管疾病:急性间质性肾炎可引起肾小管损伤。例如,某些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作为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使尿液浓缩稀释功能障碍,出现少尿。横纹肌溶解综合征产生的大量肌红蛋白经肾小管滤过后,会堵塞肾小管,导致肾小管坏死,引起少尿。
- 肾后性少尿
- 尿路梗阻:这是导致肾后性少尿的常见原因。例如,泌尿系统结石(如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可阻塞尿路。当输尿管结石嵌顿在输尿管狭窄部位时,尿液排出受阻,肾盂内压力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逐渐下降,最终导致少尿。前列腺增生肥大也是老年男性常见的尿路梗阻原因之一。增大的前列腺压迫尿道,使尿液排出不畅,引起少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