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血栓并非正常生理现象,而是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病理状态,可能引发肺栓塞等致命风险。其形成与血流缓慢、血管损伤、血液高凝三大因素密切相关,久坐、手术、高龄等群体需特别警惕。
-
静脉血栓的本质与危害
静脉血栓是血液在静脉内非正常凝固形成的栓子,以下肢深静脉最常见。若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可引发肺栓塞,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甚至猝死。数据显示,静脉血栓致死率超过乳腺癌与交通事故总和。 -
哪些情况需警惕?
- 久坐久卧:连续4小时不动即增加风险,如长途旅行、卧床患者。
- 术后/创伤:血管损伤及制动易诱发血栓。
- 高龄或慢性病:60岁以上、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液黏稠度更高。
-
典型症状与自查方法
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发红或青紫是常见信号。简易判断:测量双腿膝盖下10厘米处腿围,差值超3厘米或按压腓肠肌疼痛明显,需及时就医。 -
预防核心:“动”字当头
- 日常活动:每小时起身走动,做踝泵运动(脚尖上下勾伸)促进回流。
- 高危人群:穿梯度压力袜,术后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 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低脂饮食,每日饮水1.5-2升稀释血液。
静脉血栓虽隐匿却可防可控,关键在打破“静止”状态。若出现疑似症状,立即就医排查,避免延误治疗黄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