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是动脉血管壁内沉积的脂质、胆固醇等物质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中老年人,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相关。 并非所有斑块都会引发健康风险,稳定性斑块不易破裂,而纤维帽薄的不稳定斑块可能脱落导致脑卒中。 早期多数无症状,需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科学干预可有效控制进展。
-
形成机制
斑块源于血管内皮损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渗入动脉壁引发炎症反应,最终形成脂质核心与纤维帽结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加速这一过程,颈动脉因分叉处血流冲刷更易沉积斑块。 -
稳定性是关键
稳定性斑块纤维帽厚、脂质少,风险低;不稳定斑块纤维帽薄、脂质多,易破裂脱落形成血栓,引发短暂性脑缺血(TIA)或脑梗死。超声检查可通过回声强弱判断斑块性质。 -
症状与筛查
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出现头晕、头痛等非特异性表现。若斑块脱落可能导致突发肢体麻木、失语甚至昏迷。40岁以上人群建议定期颈动脉超声筛查,尤其是有“三高”或吸烟史者。 -
科学应对策略
- 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与血压。
- 药物控制:他汀类药物降脂稳斑,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
- 手术干预:狭窄程度>70%或症状严重者需考虑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
总结:颈动脉斑块需重视但无需过度焦虑,定期检查、科学管理可显著降低风险。健康生活方式是防治基石,发现斑块后应遵医嘱制定个性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