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过敏是一种由日光或人工光源引发的皮肤炎症反应,主要表现为曝光部位的红斑、丘疹、水疱及瘙痒疼痛,严重时可能引发全身症状。其诱因包括紫外线、光敏性食物(如苋菜、柠檬)、药物(如磺胺类)及遗传因素,治疗需结合避光防护、药物干预(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及光敏物质排查。
-
核心症状与类型
光过敏的典型症状为日晒后数小时至次日出现皮肤红斑、水肿或水疱,伴灼热感或刺痛,严重者可能发热、恶心。临床分为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光线性药疹等类型,部分与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相关。 -
常见诱因与高危人群
紫外线(尤其是290-400nm波段)是主要诱因,但光敏性物质(如野菜、海鲜、某些药物)会加剧反应。女性、儿童、户外工作者及过敏体质者更易发病,春夏季为高发时段。 -
治疗与日常管理
- 急性期处理:冷敷缓解疼痛,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药膏,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重症需短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 长期防护:避免10:00-15:00强光照射,穿戴防晒衣物,选择SPF30+防晒霜并每2小时补涂。忌口光敏性食物,慎用含香料化妆品。
-
预防关键
增强皮肤耐光性可通过逐步增加日晒时间实现,日常补充维生素C/E。若反复发作或伴全身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系统性病因(如卟啉病)。
光过敏虽多为自限性,但忽视防护可能导致慢性皮炎或感染。科学防晒与早期干预是控制症状的核心,特殊人群应定期皮肤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