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产品被抽检不合格时,企业需采取以下补救措施,以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降低风险:
一、立即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
停止生产与销售
立即暂停相关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封存所有不合格产品,防止问题扩散。
-
通知相关方
及时向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通报不合格情况,并告知召回计划。
-
产品召回与处置
制定召回方案,对已上市销售的不合格产品进行召回,并采取补救、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等措施。
二、配合监管部门调查
-
主动报告与配合
按时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处理进展,提供所需资料,并接受现场检查与调查。
-
复检与异议处理
若对检验结果存疑,可在7个工作日内申请复检。复检期间仍需履行暂停生产、销售等义务。
三、内部整改与提升
-
原因排查与整改
深入分析不合格原因,制定针对性整改措施,如工艺改进、设备升级等。
-
体系完善与培训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员工培训,规范生产流程,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
四、后续监管措施
-
整改复查 :整改完成后需提交报告,经监管部门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
行政处罚 :若逾期不整改或复查仍不合格,可能面临罚款、责令停业等处罚。
-
公开曝光 :省级以上部门可对企业进行公告或媒体曝光。
注意事项
-
异议时效 :对初检结果有异议的,需在15日内提出书面申请,逾期视为认可结果。
-
整改期限 :一般需在监管部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改,具体时间根据不合格严重程度而定。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不仅需满足法规要求,还能提升产品质量管理能力,降低未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