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登岳阳楼》的名家评价,综合历代文献和诗评家的观点,可总结如下:
一、清代及之前评价
-
清代查慎行
在《初白庵诗评》中称该诗为“千古绝唱”,高度赞扬其“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并指出杜甫通过洞庭湖的壮阔景观抒发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
清代赵翼
虽然赵翼未直接评价此诗,但其《诗品》中提出的“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的美学理念,为杜甫诗中“哀而不伤”的格调提供了理论支撑。
-
明代胡应麟与沈德潜
-
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为“气象雄浑,规模宏远”,称其“足称大家”;
-
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誉之为“写景雄浑阔大,吞吐八荒之形槩”,同样认为可称“绝唱”。
-
二、宋代及后世评价
-
宋代唐庚
在《唐子西文录》中称杜甫此诗“气象宏放,涵蓄深远”,认为其可与洞庭湖的壮阔景观相媲美。
-
现代学者与读者
-
娄元华在《杜甫诗校注》中强调杜甫晚年诗作的“哀而不伤”特色,认为《登岳阳楼》正是这一特点的集中体现;
-
当代学者普遍认可该诗在五律中的地位,部分研究将其视为“盛唐五律第一”。
-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地位
-
意境与笔法 :杜甫通过“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等句,以夸张手法展现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同时融入个人身世感,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
-
历史价值 :该诗不仅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唐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的缩影,对后世诗人影响深远。
杜甫《登岳阳楼》被历代公认为诗史上的巅峰之作,其艺术成就与人文精神共同铸就了“绝唱”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