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平顶山的形成主要与地质活动相关,具体过程可归纳为以下两点:
一、火山活动基础
-
成因
平顶山是由亿万年前(约1000万至20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活动形成的熔岩台地地貌,属于第三纪至第四纪初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
构造背景
当时该区域曾发生多次火山爆发,喷发出的玄武岩等岩浆冷却凝固后,地表覆盖厚厚的火山岩层。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这些岩浆台地逐渐隆起并形成平顶状山峰。
二、地壳运动与侵蚀作用
-
形态塑造
平顶山顶部因长期风蚀、水蚀作用,逐渐形成光滑平展的形态,但山顶仍保留玄武岩裸露特征,形成“平如刀削”的独特景观。
-
地貌分区
整体可分为白音图嘎和灰腾梁两个熔岩台地小区,面积约8676平方公里,占锡林郭勒盟总面积的4.35%。
三、地理特征补充
-
分布范围 :南抵浑善达克沙地北缘,东临锡林河,西至阿巴嘎旗,北接中蒙边界。
-
生态特征 :山顶植被稀疏,基岩裸露,坡面覆盖残积物和风化岩块。
平顶山的形成是火山活动与地壳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兼具地质奇观与自然美学价值,是锡林郭勒草原旅游的重要景观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