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族名称,滇池得名
昆明被称为“昆明”的由来与历史、地理及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名称起源
-
古代民族称谓
“昆明”最初是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族称,最早见于《史记·西南夷列传》,指居住在同师(今保山)以东、叶榆以北的游牧民族,意为“众多之人”。该民族在汉武帝时期已存在,其名称可能来源于“昆”(众多)或“昆弥”(音译)。
-
地名形成
- 唐代设立昆明县 :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因四川定笮镇靠近该民族聚居地而得名,意为“古代昆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 - 滇池关联 :另有说法认为,滇池因湖水明亮如镜,与洱海并称“昆明湖”,故昆明得名。
二、名称演变
- 范围扩展 :随着南诏、大理国时期民族迁徙,昆明族逐渐迁至滇池周边定居,形成以滇池为中心的聚居区。- 行政区划调整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6年设立昆明县,标志着“昆明”作为地名的正式确立,直至1922年改为昆明市。
三、文化内涵
- 寓意 :部分文献认为,“昆明”寓意“光明照耀”,象征云南作为边陲地区的文明发展潜力,与“昆仑山”的“明”字呼应。- 历史见证 :昆明县名延续近千年,见证了中国西南地区从游牧社会向农耕文明的转型。
昆明得名于古代民族名称,后因滇池而成为地名,并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