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病因:多由手、足的刺伤、割伤、药物注射或针刺治疗等轻微外伤引起,这些刺激通过病理性冲动传至脊髓,形成脊髓节段内的病理优势灶。
- 机制:优势灶以抑制为主时表现为肢体瘫痪,以兴奋为主时则导致挛缩;同时波及脊髓侧角自主神经中枢,引发血管舒缩、皮肤温度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 典型症状
-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 伤后数小时内出现肢体肿胀、皮肤发红/发紫或呈“大理石纹样”,皮肤温度降低,后期有色素沉着、指甲营养改变,严重者可发生骨质脱钙。
- 运动障碍
- 早期表现为不完全性瘫痪(腱反射亢进或消失),后期可能转为痉挛性挛缩,肌肉萎缩范围广泛,甚至波及对侧肢体。
- 感觉障碍
- 以疼痛为主,安静时减轻,活动时加剧,客观检查多呈短套式感觉减退,少数有过敏或长套式减退。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依据轻微外伤史及症状范围与外伤不符的特点,结合神经查体、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确诊。
- 治疗
- 保守治疗:封闭疗法(阻断交感神经)、物理治疗(钙离子透入、透热疗法)、药物(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安眠药改善情绪)。
- 手术治疗:长期不愈者可切除瘢痕或切断交感神经干。
4. 并发症与预防
- 并发症:皮肤色素沉着、骨质疏松、焦虑抑郁等。
- 预防:避免手/足外伤,高风险职业(如手工劳动者)需加强防护。
该病需尽早就医,通过综合治疗缓解症状,避免肢体功能永久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