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B组,呈球形,直径40-50nm,耐寒不耐热,可在蚊虫体内长期存活。
- 传播途径:以库蚊为主要媒介,病毒在鸟类和蚊虫之间循环,人类被感染蚊虫叮咬后发病。
2.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21天,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肌痛,数天后自愈。
- 重症表现:少数患者(尤其是儿童和40岁以上人群)可能出现脑炎症状,如高热、意识障碍、抽搐、颈项强直等,部分可能遗留认知障碍或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 并发症:可并发细菌感染(如肺炎)、呼吸衰竭等,高龄患者病死率较高(10%-25%)。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血清学检测(如ELISA法检测IgM抗体)、病毒分离及核酸检测(PCR)综合判断。
- 治疗: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以支持治疗为主,如退热、脱水降颅压、控制抽搐等。
4. 预防
- 主要措施:灭蚊、防蚊及清理蚊虫孳生环境,目前无疫苗。
- 高危人群:农业从业者、移民工人等需加强防护。
5. 预后
- 多数轻症患者可完全恢复,但高龄或重症患者可能因脑损伤导致残疾甚至死亡。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持续高热、意识模糊等),需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