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确实具有遗传倾向,但并非直接遗传疾病本身,而是通过基因位点传递易感性。 研究表明,全球已发现320个IBD相关基因位点,其中东亚人群特有的16个新位点进一步揭示了遗传机制的复杂性。遗传因素与环境、免疫等共同作用,最终影响发病风险。
-
遗传易感性的科学证据
同卵双胞胎的IBD共病率显著高于异卵双胞胎(CD达50%,UC为18%),而一级亲属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7-42倍。东亚人群研究中,80个基因位点被确认与IBD相关,其中38个与欧洲人群重叠,表明遗传效应存在跨人群一致性,但关键致病基因(如东亚的TNFSF15与欧洲的NOD2)存在差异。 -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即使携带高风险基因,仍需环境因素触发才能发病。例如,西化饮食(高糖高脂)、吸烟、肠道菌群失衡等可能激活遗传易感性。亚洲IBD发病率上升与生活方式西方化趋势高度吻合,印证了环境对遗传潜能的“激活”作用。 -
遗传研究的临床价值
多基因风险评分可提升疾病预测准确性,尤其结合跨人群数据后。例如,IL12B、IFNG等蛋白被确定为潜在治疗靶点,部分已用于药物开发。基因检测还能预警药物不良反应(如NUDT15变异与硫唑嘌呤毒性)。
总结:IBD的遗传风险可通过基因检测初步评估,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筛查仍是关键。若家族中有IBD患者,建议关注早期症状并咨询专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