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治疗药物
-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如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主要用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和维持治疗,通过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发挥作用。 -
糖皮质激素
如泼尼松、地塞米松,适用于急性发作期快速控制症状,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需逐步减量。 -
免疫抑制剂
包括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用于激素依赖或无效患者的维持治疗,可降低复发风险。
二、生物制剂(靶向治疗)
-
抗TNF-α单抗
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对传统治疗无效者有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耐药或输液反应。 -
肠道选择性生物制剂
维得利珠单抗(2020年国内上市):精准作用于肠道,抑制淋巴细胞迁移,安全性较好,适用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尤其对传统疗法无效者。 -
其他生物制剂
如乌司奴单抗(抗IL-12/23)、奥拉奇西普(抗IL-6)等,适用于特定患者,需根据病情选择。
三、最新治疗进展
我国学者研发的奥拉奇西普(白细胞介素-6抑制剂)在Ⅱ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对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显著,临床缓解率高于安慰剂组,且安全性良好。该药物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选择。
四、注意事项
- 个体化治疗:药物选择需结合疾病类型、活动度、并发症及患者耐受性,例如回肠型克罗恩病可能对乌司奴单抗反应更佳。
- 联合用药:重症患者常需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或生物制剂快速控制症状。
- 长期管理:即使症状缓解,仍需定期复查,调整用药以维持缓解,减少复发。
提示:炎症性肠病需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切勿自行用药。若出现便血、剧烈腹痛或发热等症状,请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