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壁穿孔性溃疡是一种严重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或十二指肠后壁溃疡穿透浆膜层,引发局部炎症、粘连或包裹性穿孔, 最典型的症状是顽固性背痛且疼痛失去原有溃疡的节律性。常见诱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吸烟及精神压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腹膜炎、大出血甚至休克。
-
疾病特点
后壁穿孔性溃疡多发生于十二指肠后壁(少数在胃后壁),穿透方向以胰腺最常见(占比超50%),其次为胃肝韧带或胆总管。与普通溃疡不同,其疼痛表现为持续性、固定性背痛(胸椎至腰椎中线偏右),且进食或抗酸药物无法缓解。部分患者伴随血清淀粉酶升高,但罕见急性胰腺炎症状。 -
病因与高危人群
- 幽门螺杆菌感染:破坏胃黏膜屏障,是主要致病因素。
- 药物损伤:长期使用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或激素类药物。
- 生活习惯:吸烟、酗酒、高压力及饮食不规律者风险更高。
- 遗传倾向:有溃疡病家族史者患病概率增加20%-30%。
-
诊断与检查
确诊需结合病史(如原有溃疡疼痛规律改变)及多项检查:- 影像学:CT可清晰显示穿孔位置及周围组织受累情况;X线可能发现膈下游离气体。
- 内镜:胃镜能直接观察溃疡深度,但急性穿孔期慎用。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血清淀粉酶(胰腺穿透时升高)等辅助判断。
-
治疗与预后
- 药物治疗:无腹膜炎时可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根除幽门螺杆菌)。
- 手术指征:合并腹膜炎或大出血需紧急手术,包括穿孔修补、胃大部切除术等。术后需长期随访以防复发。
提示:若出现持续背痛伴溃疡病史、黑便或呕血,应立即就医。日常需避免刺激性药物和不良生活习惯,定期筛查幽门螺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