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绞痛是一种因肠道供血不足引发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餐后反复发作的腹部绞痛,常见于45岁以上人群,与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密切相关。典型症状包括脐周或上腹部阵发性钝痛、体重下降、腹泻或便秘,严重时可进展为肠梗阻或肠坏死,需及时干预。
缺血性肠绞痛的核心病因是肠道血流受阻,动脉粥样硬化占95%以上,其他如静脉血栓、低血压、血管炎等也可能引发。疼痛通常在餐后15-60分钟出现,持续数小时,因进食后肠道需血量增加而供血不足加剧。部分患者通过蹲坐或卧位可缓解疼痛,但长期厌食会导致营养不良。
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测量肠系膜动脉流速(狭窄时流速>275cm/s)、CT血管成像或选择性血管造影(金标准)。轻症患者可通过药物扩张血管、抗凝治疗,重症需手术或介入治疗恢复血流。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暴饮暴食。
若出现餐后腹痛伴体重骤降、血便或持续呕吐,应立即就医。早期治疗可避免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老年群体尤其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