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常见病因包括感染(细菌、病毒、结核等)、外伤、椎管内药物注射刺激、脊柱病变(如椎间盘突出)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炎症反应导致蛛网膜逐渐增厚,形成粘连或囊肿,进而压迫脊髓或阻塞脑脊液循环,引发神经损伤。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主要表现为:
- 神经根痛:胸腹部束带样疼痛或放射性疼痛;
- 运动障碍:肢体无力、肌肉萎缩,严重者可出现截瘫或四肢瘫;
- 感觉障碍:节段性或斑块状感觉减退、麻木,部分患者出现痛觉与触觉分离;
- 括约肌功能障碍:约17.9%患者出现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
- 病程特点:症状可自发缓解或因感冒、劳累等反复加重。
3. 诊断方法
- 影像学检查:
- MRI是首选检查,可显示蛛网膜增厚、囊肿形成及脊髓损伤特征(如斑片状长T2信号);
- 脊髓造影可见造影剂呈斑点状分布,提示粘连或阻塞。
-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可能显示蛋白轻度升高,细胞数正常或稍多。
4. 治疗方案
- 药物治疗:
- 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冲击治疗,联合神经营养药物(甲钴胺、维生素B族)促进神经修复;
- 抗感染治疗针对明确感染病因,如结核或细菌感染。
- 手术治疗:
- 适用于囊肿型或严重粘连病例,通过囊肿摘除、粘连松解术解除压迫;
- 椎管减压术可改善脑脊液循环,但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
-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热敷、针灸)、运动功能训练及中医调理,帮助恢复肢体功能。
5. 预后与注意事项
-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但部分患者可能遗留感觉或运动障碍;
- 需避免诱发因素(如感染、外伤),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脊髓蛛网膜炎是一种需多学科协作管理的复杂疾病,及时干预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