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沙门菌感染是由各种沙门菌(Salmonella)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不包括伤寒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感染。
病原学
沙门氏菌属肠杆菌科,为革兰阴性短小杆菌,对人类致病的沙门菌绝大多数属于A~E组。其中,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等是常见的致病菌种。这些细菌在外界环境中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在水中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个月,但在60℃条件下15~30分钟内即可被杀死。
传播途径
-
食物传播: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沙门菌在动物体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家禽、家畜。当人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料后,就可能感染沙门菌。例如,未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品等都可能成为病原体的来源。
-
水源传播:被沙门菌污染的水源也是一个重要的传播途径。如果饮用水受到污染,人们饮用后就有可能感染。
-
接触传播:与病人或带菌者的直接接触也可能导致感染。苍蝇等昆虫也可能作为媒介传播沙门菌。
临床表现
-
胃肠炎型:这是最常见的类型,也称为沙门菌食物中毒。潜伏期一般为8~24小时,起病急骤,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大便呈水样或带粘液,每天数次至数十次不等,可能伴有发热。
-
伤寒型:症状类似于伤寒,但病情较轻。患者可能出现长期发热、全身不适、头痛等症状,同时伴有胃肠道症状。
-
败血症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出汗等症状,可能伴有轻重不等的胃肠道症状。
-
局部化脓感染型:患者在发热阶段或退热后,可能出现一处或多处局部化脓病灶,如肺炎、脑膜炎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培养、粪便培养等,以分离出沙门菌进行确诊。治疗方面,对于胃肠炎型患者,一般不需要抗生素治疗,主要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为主。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沙门菌感染的关键在于注意饮食卫生和饮水安全,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和饮用污染水源。加强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沙门菌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