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真菌病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和曲霉菌感染引起,其核心病因可归结为三大类: 免疫力下降破坏胃部菌群平衡、长期滥用抗生素或激素类药物、胃黏膜损伤或血循环障碍。真菌通常在健康胃内无害寄生,但当上述因素打破防御机制时,会引发假膜性炎症甚至溃疡。
-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会抑制胃内正常菌群,导致真菌过度繁殖;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则直接削弱吞噬细胞功能,使非致病性真菌转为致病状态。
- 免疫系统缺陷:糖尿病、艾滋病、白血病等慢性病,或放化疗、器官移植后需服用抗排斥药物的患者,因免疫力严重低下,无法抵御真菌侵袭。
- 胃黏膜屏障破坏:慢性胃炎、胃溃疡或胃部手术史会损伤胃黏膜,为真菌定植提供入口;局部血循环障碍(如血管栓塞)进一步降低组织修复能力。
- 医源性及环境暴露:胃镜检查消毒不彻底、长期住院或接触污染食物水源,可能直接引入致病真菌。曲霉菌感染常见于潮湿环境中,而白色念珠菌多通过口腔-胃途径传播。
预防胃真菌病需从控制诱因入手:避免滥用抗生素、加强慢性病管理、保持饮食卫生。若出现持续胃痛伴黑便,需警惕真菌性溃疡出血,应及时进行胃镜活检确诊。早期抗真菌治疗(如氟康唑)联合黏膜保护剂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