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病因
- 病原体:主要由人型或牛型结核杆菌引起,通过淋巴逆流、直接蔓延或血行播散感染心包。
- 病理过程:分为干性、渗出、吸收和缩窄四个阶段,临床常见渗出性和缩窄性两型。
2. 症状表现
- 常见症状:发热(多为低热)、胸骨下钝痛或紧迫感、呼吸困难、干咳、声音嘶哑、下肢水肿等。
- 体征:心脏增大、心音遥远、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等,部分患儿可出现心包摩擦音。
3. 并发症
- 心脏压塞:表现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等,需紧急处理。
- 心源性肝硬化:长期缩窄性心包炎可导致肝脏淤血、纤维化。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心包积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结核杆菌培养等。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探测心包积液,胸部CT或MRI有助于评估心包增厚或钙化。
- 心包穿刺:抽取积液进行病原学检查是确诊的关键。
5. 治疗原则
- 药物治疗:早期联合使用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疗程通常需18-24个月。
- 糖皮质激素:急性期应用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缩窄性心包炎风险。
- 手术治疗:严重心包积液或缩窄性心包炎需行心包穿刺抽液或心包切除术。
6. 预防措施
- 控制传染源:及时治疗肺结核等原发病,避免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
- 增强免疫力:保证营养、接种卡介苗、避免营养不良和免疫抑制剂使用。
总结
小儿结核性心包炎需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以避免进展为严重并发症。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