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伯病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代谢病,由半乳糖脑苷-β-半乳糖苷酶缺乏导致脑白质损伤,临床表现为婴儿期易激惹、运动障碍、进行性神经退化,预后极差,多数患儿在2岁内死亡。晚发型症状较轻但仍会逐渐丧失运动与认知能力。
-
遗传机制与病因
该病由14号染色体上的GALC基因突变引起,父母双方携带缺陷基因时子女有25%患病风险。酶缺乏导致半乳糖脑苷沉积,破坏髓鞘形成,引发神经系统不可逆损伤。 -
临床表现分型
- 婴儿型(占多数):出生后3-6个月出现易哭闹、喂养困难、肌肉僵硬,迅速进展为抽搐、失明、四肢瘫痪,平均存活期仅13个月。
- 晚发型(5岁后发病):以行走困难、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逐渐出现视神经萎缩和痴呆,生存期可延至10岁左右。
-
诊断与检查
通过脑脊液蛋白检测、MRI显示脑白质病变、GALC酶活性测定及基因检测确诊。产前诊断对高危家庭至关重要。 -
治疗与预防现状
目前无特效疗法,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无症状或晚发型患儿可能延缓病程。预防核心是携带者筛查与产前基因检测,避免近亲结婚可降低风险。
提示:若家族中有类似病史,建议孕前进行遗传咨询与基因检测,早期干预是改善结局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