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由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肝细胞引发,多发于女性群体,早期症状隐匿但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其核心特征是血清自身抗体异常升高,需通过免疫抑制治疗控制病情,早诊早治可显著改善预后。
-
发病机制与诱因
自身免疫性肝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药物)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关键。患者体内免疫系统将肝细胞识别为“敌人”,产生针对肝细胞成分的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引发持续性炎症和肝细胞坏死。约70%患者为女性,可能与雌激素调节免疫反应有关。 -
症状表现与疾病分期
- 早期阶段:乏力、食欲减退、关节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疲劳综合征。
- 进展期:黄疸、皮肤瘙痒、肝区疼痛,伴随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 晚期并发症:肝硬化、腹水、肝性脑病,少数可能发展为肝癌。约25%患者确诊时已存在肝硬化。
-
诊断方法与标准
需结合临床检查、血液检测及肝活检:- 血液指标:高γ-球蛋白血症、IgG升高,自身抗体(ANA、SMA等)阳性。
- 肝活检:确认界面性肝炎、淋巴细胞浸润等特征性病理改变。
- 排除其他肝病: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
-
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 一线治疗: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可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85%患者病情得到控制。
- 二线药物:吗替麦考酚酯、他克莫司等,用于对传统治疗无效或不耐受者。
- 肝移植:终末期肝病患者的最终选择,术后5年生存率超70%,但需长期抗排异治疗。
-
长期管理与生活干预
- 定期监测:每3-6个月检查肝功能、IgG水平及影像学变化。
- 饮食调整:低脂高蛋白饮食,严格戒酒,避免使用肝毒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
- 心理支持:慢性病程易引发焦虑抑郁,需配合心理疏导与患者教育。
早期干预是阻断疾病进展的核心,若出现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或长期疲劳,建议尽快筛查自身免疫性肝炎标志物。规范治疗下,多数患者可维持正常生活,但需终身随访避免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