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弹性纤维增生症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婴幼儿心脏病,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弥漫性弹力纤维异常增生导致心脏功能障碍。该病多发于1岁以内婴儿,男孩发病率更高,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反复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目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宫内感染、遗传因素及免疫异常密切相关,诊断主要依赖心脏超声,治疗需长期控制心力衰竭,严重者需心脏移植。
-
核心病理特征:心内膜因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过度增生而增厚(≥2mm),呈瓷白色硬化,左心室最常受累。这种结构异常会显著限制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导致"大心腔小开口"的典型超声表现。
-
典型临床表现:患儿多在出生后数周至数月出现症状,包括气促(尤其在哭闹或进食时)、多汗、体重增长缓慢、烦躁不安。约80%病例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首发表现,严重者可出现肝肿大、水肿等体征。
-
关键诊断方法:心脏超声是首选检查,特征包括左心室球形扩大、心内膜回声增强增厚、二尖瓣反流等。需注意与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后者无心内膜增厚表现。
-
分型与预后差异:分为原发型(无合并心脏畸形)和继发型(伴主动脉缩窄等畸形),其中原发型预后较差。早期规范治疗者5年生存率可达70%,但约20%患儿对药物反应差需心脏移植。
-
综合治疗方案:需长期(2-3年)使用地高辛、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控制心衰;对免疫因素相关病例可加用泼尼松;终末期患者需评估心脏移植。治疗期间需严格预防呼吸道感染。
该病需家长高度警惕婴幼儿异常喂养和呼吸表现,确诊后应坚持规范治疗和定期心脏复查。虽然部分患儿经治疗可临床痊愈,但整体预后仍取决于早期干预时机和治疗响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