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又称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或交接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脏的房室交界区提前发生激动,导致心脏提前出现一次或多次异常搏动。这种期前收缩的冲动可以是逆行传导,也可以是顺行传导,但通常表现为提前发生的QRS波群和逆行P′波。
定义与机制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由于房室交界区的特殊传导组织(如房结区、结希区等)自律性增高或受到异常刺激而提前发放激动所致。这种激动可以向上逆传至心房,也可以向下传导至心室,甚至可能不向任何方向传导,表现为隐匿性。
心电图特点
- QRS波群:提前出现的QRS波群形态正常,时限小于0.12秒,多呈三相性右束支阻滞型。
- 逆行P′波: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之前、之中或之后,PR间期小于0.12秒,RP间期小于0.20秒。
- 代偿间歇:多数情况下为完全性代偿间歇,即下一次正常心跳会延迟至激动恢复窦性节律时。
病因与诱因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的病因复杂,可能包括以下因素:
- 心脏结构异常: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病等。
- 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可诱发。
- 药物影响: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引发。
- 自主神经系统失衡: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自律性增强。
- 其他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也可能诱发。
临床表现
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偶发心悸;严重者可能出现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部分病例可能因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诱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如阿斯综合征。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通过观察QRS波群的形态、逆行P′波的出现以及代偿间歇的类型来判断。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 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的P′-P间期通常大于0.12秒,QRS波宽大畸形,时限多大于0.14秒。
- 高位室性期前收缩:QRS波主波方向与室性期前收缩一致。
治疗与预防
- 治疗: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症状明显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抗心律失常药物。针对病因治疗,如纠正电解质紊乱、停用诱发药物等。
-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定期体检以早期发现并控制潜在疾病。
房室交接区性期前收缩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多数情况下无需治疗,但需注意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并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