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Drug-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是一种由特定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周围神经系统损伤,表现为感觉、运动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这种疾病的发生与药物的毒性作用密切相关,通常由于长期或不当使用某些药物导致。
病因及发病机制
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 药物毒性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化学毒性影响神经元的轴浆运输,导致远端轴突萎缩和变性,例如抗肿瘤药物、抗结核药、抗精神病药等。
- 代谢异常:某些药物可能干扰维生素B族代谢,如异烟肼可导致维生素B6缺乏,进而引发神经毒性。
- 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不同,例如异烟肼在体内的代谢差异显著。
- 直接毒性作用:重金属(如铅、汞、砷)和其他有毒化学物质直接损害周围神经。
临床表现
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多样,主要表现为:
- 感觉异常:患者常感到四肢远端麻木、刺痛、烧灼感或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
- 运动障碍: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严重时可导致瘫痪。
-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能出现心率不齐、出汗异常、血压波动等症状。
- 皮肤改变:四肢末端皮肤粗糙、指甲变脆、失去光泽。
诊断依据
诊断主要依据用药史和临床表现,结合以下辅助检查:
- 神经电生理检查:如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显示远端轴索损害或节段性脱髓鞘。
- 血液生化检查:检测维生素B族水平及电解质平衡。
- 尿液分析:排除其他病因。
治疗与预防
治疗措施包括:
- 立即停用致病药物:这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 营养支持:补充维生素B族、甲钴胺等营养神经药物。
- 康复训练:通过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改善功能。
- 辅助疗法:如艾灸、按摩等。
预防方面,应规范用药,避免长期或过量使用有毒药物,并定期监测药物浓度。
总结
药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生与药物毒性作用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为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诊断需结合用药史和辅助检查,治疗以停药和营养支持为主。预防上,合理用药和定期监测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