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戊型病毒性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感染疾病,主要传播途径为食物或水源污染。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戊型肝炎病毒属嵌杯病毒科,无包膜,核酸为单股正链 RNA。病毒在体外不稳定,对高盐、氯化铯、氯仿等敏感。
- 发病机制:HEV 主要侵犯肝脏,通过直接致病作用和(或)免疫性损伤引起肝细胞炎症和坏死。肝脏病理改变有肝细胞变性,灶性坏死,汇管区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 NK 细胞浸润。急性黄疸型患者半数以上可见淤胆和胆栓形成。
- 临床表现:潜伏期 10-60 天,平均 40 天。临床表现与甲肝类似,不发展成慢性。儿童多为亚临床型感染。常见临床类型有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重型,以及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 急性黄疸型:占显性感染的 86.5%。临床三期经历同甲肝,前驱期症状可持续到黄疸出现后第 4-5 天。淤胆较为常见。总病程为 4-6 周。
- 急性无黄疸型:表现与甲肝类似。
- 淤胆型:较为常见,病程可长达 2 个月以上。
- 重型:约占 5%。高危因素包括妊娠妇女、年老体弱者、合并 HBV 感染。多为急性重型。
- 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HEV 与 HAV 同时或先后感染者,并不加重病情;HEV 与 HBV 重叠感染者,患者 HBV 常有活动性复制,HEV 不易被清除。病情易迁延或反复发作,病情重,发生重型者多。
- 诊断:按照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和常规肝脏功能试验结果作为临床诊断参考,结合特异的血清病原学检测才是确诊的依据,同时排除 HAV、HBV、HCV、HGV、TTY、CMV 和 EBV 等。当有两种或以上病毒病原存在,则考虑为重叠或合并感染。
- 治疗: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综合对症措施同甲型肝炎。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剧烈活动,适当休息,合理饮食等;药物治疗,可适当选用保护肝脏的西药或中草药清肝利胆治疗;重症型肝炎和淤胆型肝炎需住院隔离治疗,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肝脏功能恢复。
- 预防:由于本病患者在潜伏期后期,症状出现前已大量排毒,难以及时发现并采取隔离措施,而至今尚无主动或被动免疫制剂供预防,因此戊型肝炎的预防策略是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如保证饮水安全,广泛宣传喝开水,不喝生水,改善环境卫生与个人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