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误食或误用毒饵
误食灭鼠药制成的毒饵是最常见原因,尤其是儿童因好奇或误认零食而误服。生产或使用过程中未妥善保管毒饵,导致误触或误食。 -
有意服毒或投毒
部分中毒事件由自杀或蓄意投毒引发,常见于情绪问题、精神疾病患者或社会矛盾冲突。 -
二次中毒
动植物摄取杀鼠剂后,人食用或接触其尸体、分泌物等可能引发二次中毒,毒鼠强、氟乙酰胺等毒物易通过此途径传播。 -
皮肤接触或呼吸道吸入
生产、加工毒鼠剂时未做好防护,可能导致皮肤吸收或吸入有毒气体,引发中毒。 -
管理疏漏
毒鼠剂存放不当(如未密封、与食品混放)、儿童可轻易接触等管理漏洞是家庭中毒的重要诱因。
不同杀鼠剂的中毒机制差异较大,例如抗凝血类(如溴敌隆)通过干扰凝血功能导致出血,而毒鼠强等神经毒素则直接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预防需加强毒物管理、规范使用,并提高公众安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