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特征
-
病因与高危因素
- 主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占70%-80%),其他包括心源性栓塞(如房颤)、高凝状态、血管创伤或炎症等。
- 高危人群:老年人、动脉硬化患者、房颤或心脏瓣膜病患者。
-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急性期:突发脐周或上腹持续性绞痛,可向背部放射,伴恶心、呕吐、腹泻(后期可能血便)。
- 慢性缺血:餐后腹痛(15-30分钟发作,持续1-2小时)、体重下降、慢性腹泻。
- 严重并发症:肠坏死、腹膜炎、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70%-90%(延误治疗时)。
- 典型症状:
-
诊断方法
- 影像学:增强CT/CTA(首选,可见血管充盈缺损)、多普勒超声(辅助)、血管造影(金标准)。
-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D-二聚体升高、乳酸升高等提示缺血或感染。
-
治疗原则
- 急性期:
- 血管再通:介入手术(导管取栓、溶栓、支架置入)或开腹取栓,需在发病6小时内干预以降低肠坏死风险。
- 抗凝治疗: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预防血栓进展。
- 慢性期: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如阿司匹林)、控制危险因素(降脂、降压、戒烟)。
- 支持治疗:补液、纠正酸中毒、抗生素预防感染,必要时肠切除吻合术。
- 急性期:
-
预后
-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延误治疗者死亡率极高。
- 慢性缺血患者需长期管理,预防复发。
重要提示
- 高危人群(如房颤、动脉硬化患者)突发剧烈腹痛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误诊为胃肠炎等普通疾病。
- 日常需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以降低风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治疗方案或检查细节,建议结合临床医生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