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起源
- 心包囊肿:是胚胎发育时期心包腔未完全退化形成的囊性肿物,通常与心包腔隔绝,属于独立存在的囊状结构。
- 心包憩室:多因心包局部发育不全或薄弱,形成与心包腔相通的局限性囊状扩张,类似“井壁上的洞”。
2. 病因
- 心包囊肿:胚胎期心包腔形成时部分间隙未融合,残留独立囊腔。
- 心包憩室:先天性心包发育畸形或后天性因素(如心包手术、穿刺)导致心包间隙形成。
3. 症状
- 心包囊肿:多数无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若较大可能压迫心脏或周围组织,引发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 心包憩室:症状与囊肿类似,但更易因与心包腔相通而出现并发症(如感染、心律失常)。
4. 诊断
- 影像学检查:
- 心包囊肿:超声心动图、CT显示心包内边界清晰的囊性肿物,多位于右侧心膈角区。
- 心包憩室:影像学可见与心包腔相通的囊状结构,憩室壁较厚或含分隔。
- 其他检查:心血管造影可辅助鉴别。
5. 治疗
- 心包囊肿:通常无需治疗;若囊肿较大或出现症状,需手术切除。
- 心包憩室:根据症状和憩室大小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若蒂粗短且无症状,可定期随访。
总结
两者均为良性病变,但病因、解剖结构及潜在风险不同。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治疗需个体化评估。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