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较为棘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以下是具体介绍:
- 定义:常表现为带状疱疹皮疹愈合后持续 1 个月以上的神经痛。
- 病因:
- 疾病因素:患者感染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后,病毒沿感觉神经侵入脊神经节或者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潜伏的病毒再活化,大量复制并沿感觉神经纤维向所支配的皮节扩散,使受累神经元发生炎症、出血、坏死,从而出现神经性疼痛。
- 非疾病因素:年龄越大,免疫力越差,越易患本病;女性较男性更易患本病;疱疹发作面积越大,发病概率越大;发疹初期即伴有疼痛,发展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可能性较大;三叉神经分布区(尤其是眼部)、会阴部及臂丛区等特殊部位的疱疹,更易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手术、应用免疫抑制剂、恶性肿瘤、感染、结核、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及免疫功能障碍等,都是发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
- 临床表现:
- 疼痛:是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表现为局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的灼痛、刺痛、跳痛、刀割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少儿症状不明显,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痛觉过敏或痛觉减退,轻轻触摸即可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或对伤害性刺激疼痛反应增强。
- 伴随症状:患者常伴有心理、睡眠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变,还会出现厌食、慢性疲劳等不适症状。若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
- 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既往带状疱疹感染史,结合典型临床症状及体征,参考血常规、尿常规、病毒抗体检测、病毒培养、免疫荧光染色、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Tzanck 涂片、X 线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结果进行诊断。需与单纯疱疹、脓疱疮等疾病相鉴别。
- 治疗:以止痛为主,可尽早、足量、足疗程地应用药物治疗,并辅助进行物理及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包括利多卡因贴剂、阿片类镇痛药、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曲马多等。物理治疗包括神经介入技术、神经调控技术、紫外线照射、红外线或超短波照射等。心理治疗对于伴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患者非常重要。
- 预后:多数患者经正规治疗后预后较好,但高龄、体质差或正在进行放化疗等的肿瘤患者,治疗难度增大,预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