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所致胃肠炎是一种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疾病,其病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1. 病因概述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之一,也是全球范围内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每年约有12.8万例婴幼儿因轮状病毒感染而死亡。在我国,5岁以下儿童轮状病毒胃肠炎的发病率约为0.15次/人年,秋冬季节(10月至次年2月)为高发期。
2. 传染源
- 患者与无症状带毒者:急性期患者的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颗粒,病后可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18~42天。无症状带毒者也是重要的传染源。
3. 传播途径
轮状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粪-口传播:这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毒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或接触污染的物品进入人体。
- 口-口传播: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玩具等物品传播。
- 呼吸道传播: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但较为少见。
4. 易感人群
- 婴幼儿:普通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婴幼儿,尤其是6~24月龄的儿童发病率最高,病情较重。
- 成人:成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腹泻)主要在青壮年中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但症状多为轻型或亚临床感染。
5. 发病机制
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攻击小肠上皮细胞,导致以下病理变化:
- 小肠绒毛损伤:病毒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导致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绒毛变短,影响肠道吸收功能。
- 双糖酶缺乏:受累的上皮细胞乳糖酶和双糖酶分泌减少,使食物中的糖类无法被分解和吸收,导致肠腔渗透压升高,加重腹泻。
- 电解质紊乱:小肠黏膜吸收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受损,引发水样腹泻和电解质失衡。
6. 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包括:
- 呕吐:起病急,初期频繁呕吐(1~2天)。
- 腹泻:呕吐后出现蛋花汤样或水样便,每日可达10~20次。
- 发热:约半数患儿伴有发热。
- 脱水:严重者可能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精神萎靡等症状。
7. 预防措施
为减少轮状病毒感染的风险,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定期消毒餐具和玩具。
- 环境卫生: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被污染的物品。
- 饮食安全:确保食物和水源的清洁卫生。
- 提高免疫力:适当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轮状病毒胃肠炎的传播风险,并保护易感人群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