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房扑动是一种以心房快速规律性电活动为特征的心律失常疾病,常见于60岁以上人群,与心脏器质性疾病和代谢异常密切相关。
一、病理特征
- 发病机制
由心房内异常电信号形成折返环路引起,导致心房规律性收缩(频率通常达250-350次/分钟),使心室泵血效率显著下降。 - 诱发因素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以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药物中毒等。
二、典型症状
- 心慌心悸:心跳加速且不规则,患者可感知明显漏跳或异常搏动
- 供血不足表现:头晕、乏力(脑供血不足)、胸痛(心肌缺血)
- 循环障碍症状:呼吸困难(肺淤血)、晕厥(严重脑缺血)
- 并发症:约30%患者可能并发心房血栓,增加脑卒中风险
三、诊断方式
- 心电图检查:确诊核心手段,可显示特征性「锯齿状F波」
- 心脏超声:评估心脏结构异常及血栓风险
- 血液检测:排查电解质失衡、甲状腺功能异常等诱因
四、治疗方案
治疗方式 | 适用场景 | 具体措施/药物 |
---|---|---|
药物治疗 | 急性发作期或基础控制 | 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华法林(抗凝) |
电复律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药物无效时 | 同步直流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 |
射频消融术 | 反复发作且药物控制不佳 | 通过导管消融异常电信号通路 |
生活方式干预 | 辅助治疗及预防复发 | 限盐(<5g/天)、戒烟、控制血压/血糖 |
注:该病需与心室扑动区分,后者起源于心室且危险性更高。建议患者定期监测心功能,合并基础疾病者需多学科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