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与感染途径
- 病原体:异尖线虫的第三期幼虫是主要致病阶段,呈圆柱形、乳白色半透明,体长12.5~30毫米。
- 感染方式:人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活幼虫的海鱼、乌贼等海产品感染,幼虫会钻入消化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
2. 症状表现
- 急性期:进食后数小时内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类似急腹症。
- 慢性期:可能形成消化道内嗜酸性肉芽肿,表现为持续上腹痛,甚至肠梗阻、腹膜炎等并发症。
- 过敏反应:部分患者会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过敏症状。
3. 流行病学特点
- 高发地区:日本因生食海鱼习俗,病例最多(年约2000例),其次为欧美国家。
- 中国风险:国内市售海鱼感染率高达75%,但病例极少,可能与烹饪习惯有关。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虫体或病理切片,结合患者生食海鱼史。
- 治疗:
- 无特效药,轻度感染可通过纤维胃镜取出虫体。
- 严重病例需手术清除虫体,并辅以抗感染、抗过敏药物。
5. 预防措施
- 关键手段:彻底烹煮海产品(60℃以上加热1分钟可灭活幼虫),避免生食或半生食用。
- 其他建议:加强海产品检疫,冷冻处理(-20℃保存24小时)可有效杀灭幼虫。
总结
异尖线虫病是一种通过不当食用海产品传播的寄生虫病,症状多样且易误诊。预防的核心是改变生食习惯,确保海产品充分加热。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生食史以辅助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