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与生活史
- 成虫特征:成虫体长20-60厘米,宽3.5-4.0毫米,有800-1000个体节,头节呈圆形,具4个吸盘,无头钩。孕节子宫呈囊状,内含大量虫卵。
- 中间宿主:甲虫、蚤类、蟑螂等昆虫是主要中间宿主,虫卵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似囊尾蚴。
- 感染途径:人因误食被似囊尾蚴污染的粮食或昆虫而感染,虫卵在肠道内经12-13天发育为成虫。
2. 症状表现
- 常见症状: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胃肠道不适(如恶心、腹胀、腹痛、食欲不振)及神经症状(如失眠、头痛、磨牙)。
- 严重症状:长期感染可导致贫血、消瘦、精神萎靡,甚至癫痫、颅内压增高等神经系统并发症。
3. 诊断方法
- 粪便检查:通过粪便直接涂片法或水洗沉淀法检出虫卵或孕节,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 血象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红蛋白降低。
4.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15-25mg/kg顿服),治愈率可达90%以上;也可使用阿苯达唑、槟榔-南瓜子合剂等。
- 预防措施:加强粪便管理,消灭鼠类及中间宿主(如甲虫、蟑螂);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粮食。
5. 流行病学
- 分布:全球广泛分布,国内江苏、河南、湖北等地病例较多,儿童感染率较高。
- 特点:多为散发病例,因误食中间宿主昆虫而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若出现相关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进行粪便检查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