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脉高压性肠病(portal hypertensive enteropathy,PHE)是门静脉高压所致的非炎症性肠病。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
- 病因:门静脉高压是主要病因,所有引起门脉高压的疾病都可导致该病发生,如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原发性门静脉高压、门静脉栓塞、布加综合征等。
- 发病机制:门脉高压所致的肠道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炎性介质的影响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门脉高压引起高动力循环,使结直肠血流量增加,同时门静脉血流受阻,肠道黏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动静脉短路,肠道黏膜血循环灌注减少,微循环障碍,导致肠黏膜及黏膜下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与糜烂等病理改变。一氧化氮等炎性介质也参与了疾病的发生和进展。
-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黑便或大便带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也可有消化吸收不良的表现,如腹泻、腹胀等症状。长期慢性出血可导致贫血。
- 检查:
- 血液检查:可见凝血机制障碍、血小板计数下降,长期慢性出血者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 粪便常规:粪便潜血可呈阳性。
- 结肠镜:肠黏膜血管呈蜘蛛样、线圈状、隆起或扁平的红色小片病损等血管扩张表现,还可见静脉曲张、肠黏膜水肿及黏膜下出血改变等。
- 超声内镜:可经肛门或阴道检测直肠及直肠周围静脉曲张,表现为囊状无回声暗区。
- 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门静脉高压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检查可作出诊断。需与结肠毛细血管扩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相鉴别,结肠毛细血管扩张多见于高龄患者,不伴有门脉高压,多局限在右侧结肠;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可见广泛的皮肤及黏膜的血管扩张,好发于小肠,也有发病于结肠者,可通过内镜确诊。
- 治疗:门脉高压性肠病如无下消化道出血,一般不需治疗。有下消化道出血时,可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普萘洛尔降低门静脉压力,使用生长抑素或其类似物奥曲肽止血等;还可进行内镜下治疗,如喷洒去甲肾上腺素或凝血酶止血、硬化剂或结扎止血治疗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等。
- 护理与预防: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粗糙、坚硬等刺激性食物,戒烟忌酒。积极预防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发疾病,有助于预防门脉高压性肠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