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
- 病原体:间插血吸虫成虫大小因宿主而异,雄虫长11.5~14.5mm,雌虫长13~24mm,虫卵末端有棘,毛蚴呈眼镜玻璃状。
- 传播途径:通过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感染,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 症状表现
- 无症状感染: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
- 典型症状: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左髂骨骤痛、腹痛、腹泻,粪便带血或黏液,以及里急后重感(排便不净)。
- 并发症:长期感染可导致肝纤维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甚至结肠癌风险增加。
3. 诊断方法
- 虫卵检测:通过粪便或直肠黏膜活检发现典型虫卵(耐酸染色阳性,毛蚴呈眼镜玻璃状)。
- 影像学检查:肠镜可见直肠黏膜充血、息肉或炎症。
4. 治疗与预防
- 药物治疗:首选吡喹酮或尼立达唑,可有效杀灭成虫;蒿甲醚和青蒿琥酯用于预防童虫感染。
- 综合防控:灭螺(如氯硝柳胺)、管理粪便与水源、避免接触疫水,以及健康教育。
5. 流行病学
- 主要流行于非洲中部的扎伊尔、刚果、喀麦隆等国家,与曼氏血吸虫病流行区部分重叠。
若出现疑似症状,需及时就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早期治疗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