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原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成虫寄生于鼠类肺动脉,幼虫通过中间宿主(如福寿螺、褐云玛瑙螺、蛞蝓等)或转续宿主(蛙、鱼、虾、蟹等)传播。
- 感染方式:生食或半生食含感染期幼虫的螺类、鱼虾、蛙类,或食用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生水等。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剧烈头痛(常为枕部或双颞部胀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发热,部分患者出现视力模糊、皮肤麻木或皮疹。
- 严重并发症:癫痫、意识障碍、瘫痪,甚至死亡(多见于感染虫体数量多者)。
- 潜伏期:通常3~36天,平均16天,个别患者数小时即可发病。
3. 预防措施
- 饮食卫生:不生食或半生食螺类、鱼虾、蛙类;蔬菜水果洗净,饮用安全水源。
- 加工规范:生熟分开处理食材,避免交叉污染;螺类需彻底煮熟(沸水5分钟以上或冷冻24小时)。
- 环境管理:灭鼠以阻断传染源,避免接触蜗牛、蛞蝓等可能携带幼虫的动物。
4. 治疗与预后
- 治疗:首选药物为阿苯达唑,需住院治疗以控制颅内高压等并发症。
- 预后:多数患者及时治疗后可痊愈,但感染严重者可能遗留后遗症(如视力障碍、肢体瘫痪)或死亡。
若出现疑似症状(如剧烈头痛、发热、颈部僵硬),尤其是有生食螺类史者,应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