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播散引起的严重肺结核类型,属于全身血行播散性结核病的肺部表现,在肺结核分类中被列为第Ⅱ型。具体特征如下:
一、疾病特点
- 高发人群
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婴幼儿,偶见于新生儿,春季发病率较高。 - 发病机制
多由原发结核病灶(如淋巴结干酪样坏死)溃破,大量结核菌进入血液循环引发。婴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
二、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
- 高热:多为稽留热,起病急骤。
- 全身中毒症状:盗汗、消瘦、乏力,部分伴肝脾肿大、皮肤粟粒疹或瘀点。
- 分型表现
- 脑膜型(53.9%):头痛、嗜睡、脑膜刺激征,易误诊为脑膜炎。
- 肺型(31.5%):咳嗽、发憋、发绀,肺部湿啰音类似肺炎。
- 伤寒型(5.5%):高热、脉弱、肝脾肿大,类似伤寒。
- 败血症型(3.6%):弛张热、紫癜或出血倾向。
三、诊断与影像学
- 体征特点:肺部体征常不明显,与X线表现不一致。
- 影像学检查:早期胸片可见肺纹理增粗,约2周后出现弥漫性、均匀分布的粟粒状结节影(直径1-2mm)。
四、治疗与预后
- 抗结核治疗
常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吡嗪酰胺联合化疗。 - 并发症风险
未及时治疗可并发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 预后
规律治疗后病灶多可吸收,部分完全恢复。
五、预防措施
重点为控制传染源(如涂片阳性结核患者),对患儿家庭成员进行筛查(胸片、PPD试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