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包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心包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心包脏层和壁层的炎性反应及渗液形成,严重时可引发心脏受压等并发症。
一、疾病特点
- 病理发展
炎症初期为纤维蛋白性渗出,逐渐发展为浆液纤维蛋白性、浆液血性,最终转为脓性。 - 感染途径
细菌多通过邻近胸内感染直接蔓延(如肺炎、脓胸)或血行播散侵入心包,常见致病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厌氧菌等。 - 易感人群
胸内存在感染病灶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 全身症状:高热、寒战、乏力等中毒症状;
- 局部症状:胸痛(可向肩背部放射)、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心悸;
- 体征:心包摩擦音、心动过速,严重者出现颈静脉怒张、低血压等心包压塞表现。
三、诊断与治疗
-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升高,血培养或心包积液培养可明确致病菌;
-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积液量及心脏功能,心电图可见ST段抬高。
- 治疗方案
- 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如青霉素、万古霉素、头孢类);
- 心包穿刺:大量积液引发压塞时需引流,同时送检培养;
- 手术干预:反复积液或发展为缩窄性心包炎者可能需心包切除术。
四、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心包压塞、缩窄性心包炎、假性室壁瘤;
- 预后:及时治疗者预后较好,治疗周期约10~30天;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心功能不全甚至死亡。
五、预防措施
- 积极控制胸内感染病灶,避免炎症扩散;
-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出现发热、胸痛等症状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