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疾病分类
血色病性心肌病分为两类:
- 原发性血色病:与遗传相关,因基因异常导致小肠过度吸收铁,铁质在多个器官(如肝、心、胰等)沉积。
- 继发性血色病:多因长期大量输血(如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导致铁负荷过重,铁沉积于心脏。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原发性:与遗传相关,基因缺陷(如位于6号染色体的HFE基因)导致铁代谢紊乱,铁在组织中异常沉积。
- 继发性:长期输血或贫血导致铁超载,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于心肌,引发纤维化和心脏结构破坏。
3. 临床表现
- 典型四联症:肝硬化、糖尿病、心肌病、皮肤色素沉着。
- 心脏症状:
- 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气急、水肿、顽固性心衰)。
- 心律失常(房颤、室性早搏等)及传导阻滞。
- 其他症状:关节肿痛、性功能减退、阳痿等。
4. 诊断方法
- 实验室检查:血清铁、铁蛋白升高,转铁蛋白饱和度>80%。
-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显示心脏球形增大,心电图提示低电压、ST-T改变。
- 组织活检:肝活检或心内膜心肌活检可确诊铁沉积。
5. 治疗与预后
- 原发性治疗:
- 放血疗法:每月放血500-1000ml,持续3年后改为每3-4个月一次,以减少铁负荷。
- 铁螯合剂:如去铁胺,可结合血液中的铁。
- 继发性治疗:
- 病因治疗:如控制贫血、减少输血。
- 对症处理:利尿剂、抗凝药物等缓解心衰及血栓风险。
- 预后:多数患者最终因心力衰竭或肝功能衰竭死亡,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
6. 流行病学与预防
- 发病率:全球约1.5-3/1000人,男性更易患病(男女比2.2:1)。
- 预防:原发性患者需定期监测铁代谢指标;继发性患者需避免长期过量输血。
血色病性心肌病是一种需多学科管理的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