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义与核心表现
该病主要因胃电活动异常导致胃排空延缓,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疼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患者可能伴随体重减轻。值得注意的是,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溃疡、肿瘤),但症状可能反复发作。
2. 病因与危险因素
- 神经调节失衡:迷走神经功能异常或脑肠肽(如胃泌素、胃动素)比例失调,影响胃的正常蠕动节律。
- 胃部疾病或炎症:如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大部切除术后等,可能破坏胃黏膜神经功能。
- 全身性疾病: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门静脉高压症等可能干扰胃的自主神经调控。
- 药物与生活习惯:长期使用吗啡、阿托品等药物,或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酗酒等。
- 精神心理因素:焦虑、压力等情绪问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加重症状。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通过胃电图(记录胃电节律异常)和胃排空测定(显示排空延缓)确诊,需排除胃炎、胃溃疡等器质性疾病。
- 治疗:
- 药物: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可缓解症状;中药辅助调理。
- 生活方式调整: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改善胃肠功能。
-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或心理咨询帮助缓解焦虑。
- 手术:严重病例可考虑胃起搏器植入术或胃部分切除术。
4. 预防建议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减少胃黏膜刺激。
- 有胃病史或家族史者定期胃镜检查,早发现异常。
- 慎用可能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严格遵医嘱。
若出现持续上腹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