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震电图(Electrooculogram, EOG或ENG)是一种通过记录眼球运动时产生的生物电信号来评估前庭系统功能的临床技术。其原理基于眼球运动与电场变化的关系,具体如下:
一、基本原理
-
电场基础
人的眼球类似电池,角膜相对于视网膜带正电,视网膜带负电,两者之间形成微弱电场(正常情况下电位差约1μV)。这种电场在眼球静止时保持稳定。
-
电场变化与眼球运动
当眼球进行水平或垂直运动时,角膜与视网膜之间的电场会规律性变化,产生与运动方向和速度相关的生物电信号。例如,眼球向右转动时,电场变化会引发特定方向的微电流。
-
信号采集与放大
通过放置在眼角的电极检测这些微弱电场变化,信号经过放大器放大2万倍后,以波形图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后续分析。
二、信号处理与分析
-
参数提取
从波形图中提取频率、幅度、方向等参数,评估眼球运动的协调性和稳定性。例如,高频波动可能提示前庭功能异常,特定方向性信号可辅助定位病变。
-
临床意义
通过分析参数变化,医生可判断前庭系统(如前庭神经、半规管)的功能状态,辅助诊断眩晕、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疾病。
三、技术发展与补充
现代眼震电图已结合红外摄像头技术,通过捕捉眼球运动的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眼震视图),提高检测精度和舒适性。结合其他检查(如视频眼震电图、位置实验等),可更全面地评估视觉-前庭系统的相互作用。
总结
眼震电图通过记录眼球运动引发的电场变化,结合精确的信号处理技术,为前庭功能评估提供重要依据,是神经科、眼科等领域的重要诊断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