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传播途径
- 病原体:类鼻疽假单胞杆菌通过污染的水、土壤、动物分泌物等传播。
- 感染方式:
- 直接接触污染的水或土壤(经破损皮肤);
- 吸入含菌尘土或气溶胶(经呼吸道);
-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经消化道);
- 蚊虫叮咬(如蚤、蚊)。
2.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突发高热(>38℃)、寒战、剧烈头痛、咳嗽(咳白痰或脓痰)、胸痛、呼吸急促。
- 其他表现:
- 皮肤脓疱(提示败血症);
- 肺部湿啰音或实变影(X线/CT显示);
- 慢性感染可引发骨髓炎、心包炎等并发症。
3. 诊断与治疗
- 诊断:
- 结合流行病学史(热带地区接触史)、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血培养、血清学检测);
- 影像学(如肺部实变影伴空洞)辅助判断。
- 治疗:
- 抗生素:首选头孢他啶、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疗程需持续数周至数月;
- 手术:脓肿形成需切开引流。
4. 预防与高危人群
- 预防:避免接触污染水源/土壤,穿戴防护装备,灭蚊防虫。
- 高危人群:南方地区居民、北方过冬游客、蚊虫叮咬或皮肤破损者、卫生习惯差者。
5. 风险提示
- 病情进展快,易引发败血症、多器官脓肿,病死率高,需早期诊断和治疗。
若出现发热、咳嗽、胸痛等症状且近期有热带地区暴露史,建议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接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