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病因与危险因素
- 主要诱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其他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遗传性运动失调症等也可能引发。
- 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可加速冠状动脉病变,增加心房梗死风险。
2. 病理特征
- 梗死部位:以右心房梗死最常见(占81%~98%),其次为左心房(2%~19%),双房梗死占19%~24%。
- 病理表现:心房肌缺血坏死导致附壁血栓形成,可能引发肺或体循环栓塞。
3. 临床表现
- 典型症状:与心室梗死相似,包括持续性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汗淋漓等。
- 特殊表现:
- 心律失常:如房颤、房性心动过速等,发生率高达61%~74%。
- 栓塞风险:右房梗死易导致肺栓塞,左房梗死可能引发体循环栓塞。
- 血流动力学异常:心房收缩功能受损,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加重心脏负担。
4. 诊断与治疗
- 诊断难点:症状常被心室梗死掩盖,确诊依赖尸检或冠脉造影等检查。
- 治疗原则:
- 药物:抗血小板(如阿司匹林)、溶栓、抗凝药物等。
- 手术:冠脉介入手术或搭桥术恢复血流。
- 并发症管理:如控制心律失常、抗心衰治疗等。
5. 预防措施
- 控制基础疾病:管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戒烟限酒。
- 生活方式干预:低盐饮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总结
心房心肌梗死虽相对少见,但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如栓塞、心源性猝死)。及时识别症状、规范治疗及预防冠心病是关键。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