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侵犯胃壁引起的罕见疾病,属于三期梅毒的局部表现。其特点如下:
一、定义与病因
- 本质:属于晚期梅毒并发症,由梅毒螺旋体经血液或淋巴系统侵犯胃壁引发。
- 发病率:占晚期梅毒病例约0.1%,男性高发(30~50岁为主)。
二、典型症状
- 早期症状:饭后上腹钝痛、腹胀、恶心、呕吐,伴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 进展期表现:
- 类似消化性溃疡的上腹痛(抗溃疡治疗无效)
- 幽门梗阻症状(呕吐加重、胃潴留)
- 皮革状胃样改变(胃壁僵硬、蠕动减弱)
- 严重并发症: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腹部可触及肿块。
三、诊断方法
- 胃镜检查:可见黏膜水肿、溃疡或树胶肿样病变,活检显示肉芽肿性炎症。
- 血清学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RPR)阳性。
- 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显示胃壁僵硬、充盈缺损或幽门梗阻。
- 治疗性诊断:抗梅毒治疗后胃部病变改善可辅助确诊。
四、治疗原则
- 首选方案:青霉素(200万~400万U静脉滴注,每日4次,连续10天)。
- 替代方案: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四环素(2g/日,分次静滴,持续30天)。
- 手术干预:适用于广泛病变、幽门梗阻或药物治疗无效者。
五、并发症与预后
- 常见并发症:胃瘢痕形成、幽门梗阻、胃穿孔。
- 预后:早期规范驱梅治疗可显著改善症状,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胃损伤。
总结
胃梅毒是梅毒感染的特殊表现形式,以胃壁肉芽肿性病变为特征。其症状与普通胃病相似但对抗酸治疗无效,需结合梅毒病史、血清学检测及胃镜检查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