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病因
-
病毒侵入与复制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71等)通过咽部或肠道侵入人体后,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排出,引发局部症状。随后病毒进入淋巴结,通过血液循环形成第一次病毒血症,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皮肤黏膜等器官,再次繁殖后引发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多系统症状。 -
病毒类型与传播途径
- 肠道病毒属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及新型肠道病毒(如EV71、EV-D68),主要通过粪-口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或接触污染物传播。
- EV71具有高度嗜神经性,易侵犯脑干,引发重症脑炎或肺水肿;EV-D68则更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少数导致急性弛缓性脊髓炎。
二、诱发因素
-
免疫功能异常
免疫力低下(如营养不良、慢性疾病)会削弱机体抗病毒能力,增加感染风险。 -
卫生与环境因素
- 个人卫生差(如不勤洗手)易通过粪-口途径感染。
- 温暖潮湿的环境促进病毒存活与传播,热带/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
-
接触感染者
与病毒感染者共用餐具、接触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
遗传因素
部分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应答,增加易感性。
三、高危人群
- 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更易感染且症状较重,如手足口病、病毒性脑膜炎多见于婴幼儿。
- 免疫力低下者:如慢性病患者、老年人,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
总结
肠道病毒感染的本质是病毒侵入后引发的全身性免疫反应,其传播依赖粪-口、呼吸道等途径,而免疫力低下、卫生条件差及接触传播是主要诱发因素。预防需注重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并避免接触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