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腔液体渗病是指胆汁、胰液、十二指肠液、淋巴液或尿液在病理情况下渗入后腹膜腔的疾病。以下是关于该病的详细介绍:
- 病因:
- 十二指肠后壁创伤:如汽车突然减速司机受伤及十二指肠后壁或憩室穿孔等,可使十二指肠液漏入后腹膜腔。
- 胰液渗入:外科损伤胰或急性胰腺炎等可导致胰液渗入后腹膜腔,渗出液最初在筋膜内,后扩散到肾后间隙。
- 胆汁渗入:手术或意外创伤使胆道损伤、结石压迫阻塞使胆道压力升高引起穿孔,以及罕见的胆道自发性破裂,都可使胆汁渗入后腹膜腔。
- 淋巴液外渗:累及后腹膜淋巴结和淋巴管的疾病或某些手术后,如切除主动脉瘤、肾移植、子宫癌根治术等,可导致淋巴液外渗。
- 泌尿道破裂:穿透性或钝性外伤、手术、器械操作及难产所致挤压扭伤等可致肾盂和输尿管破裂;肾肿瘤、肾结核、肾盂积水等可引起肾或肾盂破裂,使尿液(有时混有血)渗入后腹膜间隙。
- 症状:症状的轻重缓急取决于液体渗出的部位、速度、渗出液的性质及后腹膜层受刺激的程度。一般仅有轻度或不明显疼痛,与腹腔内感染引起的显著疼痛不同,腹部触痛和肌紧张亦较轻。常因刺激后腹膜神经反射地引起腹泻或腹胀,也可出现肠梗阻、精神障碍、全身衰竭甚至休克。当渗液是血性时,可发生 Turner 征和 Cullen 征,表现为腹部两侧皮肤和脐周皮下变青紫。如果发生继发性感染,可出现寒战、高热、腰背部疼痛等腹膜后感染症状。
- 检查:
- 血常规:可发现血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部分患者有贫血、脱水以及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 渗液检查:可在影像学的帮助下抽吸渗液,然后进行相应的细菌、生化及病理学检查。
- B 型超声和 CT:可确定渗液的位置和范围,渗液的密度一般接近水,视其所含成分不同而有一些差异。
- 治疗:治疗要视渗液病因、渗出速度、液体本质及渗出量而定。常需要外科引流,关闭和修复漏渗区。有些患者在 B 型超声或 CT 引导下插管治疗效果亦较满意。全身支持治疗亦属重要,如营养支持治疗等,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疾病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