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发生于儿童胃部及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疾病。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 发病情况:儿童消化溃疡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6 岁以下患儿的原发性溃疡主要是胃溃疡,以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占优势。男性儿童的发生率高于女性儿童,约为 3∶1~6∶1。10 岁以下的儿童溃疡病多为继发性溃疡。
- 病因:
- 食物与不良生活习惯:饮食不当、缺乏规律或进食时不经细嚼,在遗传、精神等其他因素作用下,又进食大量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可诱发胃炎,进而形成溃疡。被动吸烟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胃酸 - 胃蛋白酶: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的自身消化作用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形成。各种内外因素能启动胃泌酸机制者,均可使胃酸增多,进而导致溃疡的发生。在高胃酸条件下,胃蛋白酶对胃、十二指肠黏膜蛋白产生水解消化作用,导致溃疡形成。不过,胃蛋白酶在 10 岁以下儿童并不重要,因其 10 岁以后方接近成人。
- 精神因素:长期受到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时,胃黏膜抵抗力下降可诱发溃疡的形成。儿童溃疡病与精神因素也有显著关系。
- 遗传因素: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多数溃疡病可能为多基因遗传。例如,慢性消化性溃疡者亲属患溃疡病的机会比一般人群大 2.5 至 3 倍;血型 O 的人溃疡病的发生较血型 A、B 或 AB 者高 1.4 倍等。
- 药物:肾上腺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药物(NSAID)可引起急、慢性胃及十二指肠炎和溃疡,它们会削弱胃、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作用,同时自由基形成增加等,导致溃疡形成。
- 高胃泌素血症:原发性高胃泌素血症、继发性高胃泌素血症以及胃泌素瘤等情况,会使胃泌素分泌增多,进而引发高胃泌素血症,过高的胃泌素活性是小儿消化性溃疡发生的重要机制。
-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地寄居于胃黏膜的黏液层下面、上皮细胞表面和十二指肠、食管的胃上皮化生区。大量资料表明,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有高度的相关性。
- 临床表现:因儿童消化性溃疡缺乏典型症状,各年龄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易发生误诊和漏诊。
- 婴幼儿:常为急性发病,表现为呕吐、黑便和呕血,少数患儿以急性消化道出血、胃穿孔就诊。
- 年长儿:以慢性十二指肠溃疡较多,上腹部和脐周有慢性疼痛,饭前及夜间较明显,进食后好转。部分患儿常有呕吐、腹胀、嗳气、便秘等症状。
- 诊断:一般通过问诊了解患儿症状、病史等,还会进行血常规检查、粪便隐血试验、胃镜检查、X 线钡餐检查等,其中纤维内窥镜可以查出 X 线钡餐不能显示的浅小溃疡。
- 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确诊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莫西林颗粒、克拉霉素颗粒、奥美拉唑肠溶片等药物治疗,通常能够缓解该病引起的症状。合并胃穿孔、大出血、幽门梗阻时,应及时手术治疗。